近日,第十五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工商聯等“政、產、學、研、金、服、用”各界1000余代表出席大會。大會表彰了2023年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貢獻的先進個人及團隊,我校材料學院徐亞東、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溫志勛獲產學研合作創新獎,航空學院周生喜獲產學研合作促進獎,機電學院汪焰恩、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郭陽明、光電與智能研究院苗宗成獲產學研創新成果獎,獲獎數量創我校歷年最高!

圖片來源:第十五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2009年經國家科技部和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準設立,面向產學研界協同創新的最高榮譽獎,旨在表彰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中作出貢獻的機構和個人。
獲獎教師簡介
2023年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獎):徐亞東

徐亞東,材料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核輻射探測和太赫茲領域用半導體晶體材料的制備,器件設計和性能研究。現任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陜西省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凝固科學與技術分會理事等。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陜西省科技獎一等獎2項等。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和陜西青年五四獎章等。


2023年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獎):溫志勛

溫志勛,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空天動力單晶葉片強度壽命技術與裝備研究,主持項目包括“兩機”重大專項基礎研究、國防技術基礎科研、陸航裝備預先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型號預研等。曾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2023年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個人獎):周生喜

周生喜,航空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振動/流體能量俘獲、非線性動力學、壓電機器人等。現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及副秘書長、ASME Energy Harvesting Technical Committee委員,獲中國振動工程學會青年科技獎、科學技術獎等。


2023年產學研創新成果獎(二等獎):汪焰恩

汪焰恩,機電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智能制造技術理論與方法和生物制造技術等方面研究。陜西省三秦英才“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陜西省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等,現任陜西省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陜西省增材制造委員會副秘書長;主持國家及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近四十項;主持制定地方、企業標準6項;以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陜西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一等獎,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勵一等獎等。

2023年產學研創新成果獎(優秀獎):郭陽明

郭陽明,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先進試驗與測試、裝備系統化健康管理、自主系統安全性評估與防控等。現任陜西省智能工業檢測與機器人安全控制校企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入選陜西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擔任陜西宇航學會宇航電子與控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指揮控制學會集群智能與協同控制專委會委員等。獲國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5項次。


2023年產學研創新成果獎(優秀獎):苗宗成

苗宗成,光電與智能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液晶光電顯示、光電探測與導引等。現任陜西省海洋光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西安市先進光電子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期刊Battery Energy副主編、期刊Current Applied Materials液晶專欄編輯、期刊液晶與顯示編委。


一直以來,學校高度重視產學研合作,主動融入國家和地方科技創新體系中,深入推動產教融合、深化合作創新模式,充分發揮學校科技資源優勢,鼓勵廣大教師多渠道、多方式與企業開展全方位、持久性合作,積極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并通過“三項改革”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釋放科技生產力,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針對此次產學研合作創新促進獎,科研院面向全校廣泛征集,積極組織、認真輔導,按要求推薦出8項在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項目參評,最終6項成功入選,組織工作得到高度肯定。后期,科研院將繼續做好科技成果發現、挖掘、對接等工作,優化資源配置要素,實現產學研用精準對接,為促進學校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深蹲助跑”。
(文字:安美霖、李源、王翠萍;審核:牛振喜、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