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黨代會巡禮】動力與能源學院:強化黨建引領,凝心聚力鑄魂,全力推進學院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在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動力與能源學院黨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強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責任,團結帶領全院師生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推動學院各項工作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一、政治功能組織功能不斷強化
政治能力持續提升。學院黨委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以規范建設為根本,以作用發揮為抓手,結合學院工作實際,不斷強化使命擔當。嚴格落實黨委會、黨政聯席會制度。堅持民主集中制,營造風清氣正的氛圍。強化科學理論武裝,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和黨紀學習教育。
組織建設成效明顯。打造黨建引領的品牌,強化先進典型示范,在黨建引領“實不實”、黨建和業務融合“深不深”、組織生活“好不好”上下功夫,基層黨組織全面提升、全面過硬。一是選優建強支部書記隊伍。大力實施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計劃”,實現教工黨支部書記100%“雙帶頭人”,鍛造硬核“頭雁”隊伍。二是實施學生黨建“四大工程”。面向低年級本科生成立啟航黨支部,推動以“塑魂、強基、引領、創優”為主線的學生黨建“四大工程”建設,培育優良“雛鷹”隊伍。三是開展黨建“1+1+1”工程。開展1個教工支部+1個學生支部+1個行業院所支部聯合共建活動,將黨建和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在橫向課題、實驗室共建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四是探索留學生海外黨建新模式。成立出國(境)留學生遠航黨支部,并立項學校黨建重點課題,開展高校海外黨建工作的探索研究。
學院先后獲批全國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陜西省樣板支部、陜西省先進基層黨組織、航空推進系黨支部獲學校首批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二、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常抓不懈
思想教育扎實有效。堅持“一個中心、兩條主線、三大抓手、四項工程”的思政工作體系。一是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高標準高質量辦好二級黨校。二是持續開展“總師講壇”。邀請百余位總師校友講述航發情懷,用“別樣黨課”鑄造強勁“中國心”。三是抓好“大思政課”建設。獲校首批“大思政課”建設試點學院,在中國航發相關院所掛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獲批校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建成6門示范課程和200例課程思政案例。四是成立首個院級“鑄劍班”。選拔24名學生組建班級,聘任中國航發集團專項總師劉永泉院士為名譽班主任。獲校首批“三全育人”先進集體、校首批科研育人示范團隊。
宣傳文化工作落地見效。學院緊緊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切實將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學院落實落地。一是建成“學習園地”。購置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著,作為學院黨委、師生黨支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黨日活動的主要陣地。“學習園地”獲學校首批黨員示范活動室。二是建成院史館。作為學院師生永久性思政教育平臺,每年在院史館舉辦老教師榮退儀式、新教師入職儀式、新生入學教育以及新發展黨員宣誓。自院史館開放以來,校領導、相關職能部門、兄弟學院來院參觀并對學院文化建設給予指導,接待了包括重要來賓、校友、離退休老同志和廣大師生超過3000余人參觀。三是打造學院文化平臺。打造以動力引航廳、星辰大海廳、發動機長廊、校友長廊等標志性文化平臺,用航發文化浸潤學生。
三、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標“總師型”人才培養目標,持續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培養家國情懷強烈、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突出、創新思維活躍、善于溝通協同、有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的領軍人才。一是人才培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設“兩機”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班、“卓越工程師”試點工程博士班,奠定“總師型”人才未來發展的能力基礎。二是精細教學維度。推進專業課小班化,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專業課小班化接近90%。大力實施“塑魂、強基、益智、健體、拓維”的《動能成長計劃》。三是高度重視教材出版。聯合科學出版社,出版“航空發動機基礎與教學叢書”,全套共出版24冊,在行業和相關高校形成重要影響;聯合行業主機院所編寫“航空動力與新能源學科”研究生教材,推進“一課一文化、一課一教材、一課一團隊”。四是扎實做好專業建設。飛行器動力工程和能源與動力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均進入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順利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學院現有國家教學名師1名,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教育教學獎1項、各類教師榮譽獎項107項,獲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3門、陜西省一流本科課程6門。近五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14項;獲各類課程榮譽獎項12項;出版教材29部,獲各類出版資助17部;獲批省部級教改項目5項。在學科、科技各類競賽獲得國際級、國家級、省級獎共計324項,獲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特等獎;2024屆畢業去往國防軍工單位就業占畢業總人數的76.8%。
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學院堅持“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質量、保持特色”的總體思路,實施《冬青人才計劃》,持續抓好人才隊伍建設。一是精準引才。先后赴國境外招聘10余次,通過海外招聘達成意向進入人才蓄水池50余人。堅持推進“冬青人才計劃和“入職六到位”,近年共引進青年教師37人,非本校博士畢業23人(其中海外博士畢業12人),引進高水平全職外籍教師3人。二是精心育才。設立“動能之星”獎勵計劃,評選“教學之星”“學術之星”等。精心打造青年教師“教學型、學術型、行業型、國際型”四個賽道,重點做好青年教師培育和成長。成立“西北工業大學-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聯合創新中心”,16位青年教師被聘為首批“強基青年科學家顧問”。與太行國家實驗室進行雙聘,14位教師被聘為太行實驗室工程師。三是推動成才。為了更好地引領青年教師全面成長,培養“總師型”人才,學院在校人力資源部的支持下,2020年以來先后向國家部委、中國航發集團各主機院所派出多位青年教師,已有10余位教師掛職任總師或副總師,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共獲批國家級人才18人次,其中領軍人才14人次、青年人才4人次,國家級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5人次,省部級科協青年人才托舉計劃1人次,聘任校級名譽教授1名、客座教授11名、客座研究員3名。
推進科研工作高質量發展。學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內涵式發展,推動高質量提升。一是有組織開展“1→0”研究。科研進入從工程輸入型科研向創新引領型科研逐漸轉變的高速發展階段,JPRL團隊某項目入選學校首批“1→0”基礎科學問題研究項目(全校5個)。二是平臺建設持續推進。學院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5個,另有“國家重點項目振動控制支撐團隊”“新概念噴氣推進技術”國防科工委創新團隊等省部級或行業創新團隊6個,深度參與太行實驗室建設。三是項目經費不斷突破。獲批千萬級項目16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含“葉企孫”聯合基金項目)。科研經費穩步增長,由2019年的1.55億元到2023年的2.67億元,最高在2022年達到3.06億元,人均科研經費位居全校前列。
近年來,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陜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1人獲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先進個人。
開拓國際合作新篇章。以進一步增強學科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為目標,持續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一是扎實推進對俄合作。西北工業大學-喀山國立技術大學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本科“2+2”聯合培養項目“凌云班”成班并成功實踐5屆,前三屆共74人成功赴俄留學。首屆畢業生24人中,22人繼續讀研深造。不斷優化本、碩、博全體系全方位貫通式人才培養體系,西北工業大學-喀山國立技術大學1+1聯合培養碩士留學生已招生2屆。二是全方位搭建交流平臺。學院共簽署國際合作協議16項,獲批千萬級國際人才培養項目4項。資助學生短期出國交流、參加國際會議、參加寒暑期訪學項目,持續推進意大利帕多瓦大學、法國尼斯大學等已簽署協議英歐大學的交流合作,拓展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聯合培養項目,為學院師生搭建更多樣的交流平臺。
近年來,共舉辦國際會議8次,邀請100余人次國外知名學者進行學術講座,開設115門英文課程。出境參加國際會議602人次(教師217人次,研究生335人次),聯合培養和短期出國交流354人次。獲批國家級111引智基地、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省級111引智基地和省級“一帶一路”實驗室。
“飛天巡洋,動力先行”,建設航空強國,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動力與能源學院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搶抓機遇、趁勢而上,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寬廣的胸懷、更加扎實的工作,為助力學校“127”發展目標和實現“天下工大、世界三航”遠景目標貢獻動能力量。
(圖文:動力與能源學院黨委;審核:王占學 徐永超)